B型超聲檢查的范圍很廣,不同的檢查部位,檢查前的準備亦不相同。
①腹部檢查:包括肝、膽、胰、脾及腹腔等。一般應該空腹檢查,因為進食后,胃及腸道產生氣體,影響超聲的穿透,空腹檢查效果。
②婦科檢查:應該飲水憋尿,當膀胱充盈后,擠開腸管,讓超聲更好的穿透到盆腔,清晰的顯示子宮及卵巢的正常與異常。
③泌尿系檢查:應該多飲水,當膀胱充盈后,內部的結石、腫瘤、息肉等,即能更好的顯示。
④體表腫物及病變:可以即時檢查,一般無需特殊準備。
⑤心臟及四肢血管檢查,亦無需準備。
CT值(Hounsfield Unit, HU):CT值是衡量物質密度的指標,定義為某物質的線性衰減系數(shù)與水的線性衰減系數(shù)之差,再除以水的線性衰減系數(shù),然后乘以分度因子。當分度因子取值為1000時,CT值的單位為亨氏單位(Hounsfield Units,HU)。不同組織具有不同的線性衰減系數(shù),因此CT值也各不相同。例如,骨組織對X射線的吸收能力強,因此其CT值較高,而氣體對X射線的吸收能力弱,因而其CT值較低。水的CT值定義為0 HU,作為衡量其他物質密度的參照標準。
用以檢查機體器官、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(tài)學方法。為探討器官、組織或細胞所發(fā)生的疾病過程,可采用某種病理形態(tài)學檢查的方法,檢查他們所發(fā)生的病變 ,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、發(fā)病機理、病變的發(fā)展過程,后做出病理診斷。病理形態(tài)學的檢查方法,首先觀察大體標本的病理改變,然后切取一定大小的病變組織,用病理組織學方法制成病理切片,用顯微鏡進一步檢查病變。
活體組織檢查 從患者身體的病變部位取出小塊組織(根據不同情況可采用鉗取、切除或穿刺吸取等方法)或手術切除標本制成病理切片,觀察細胞和組織的形態(tài)結構變化,以確定病變性質,作出病理診斷,稱為活體組織檢查(biopsy),簡稱活檢。這是診斷腫瘤常用的而且較為準確的方法。近年來由于各種內窺鏡(如纖維胃鏡、纖維結腸鏡、纖維支氣管鏡等)和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,不但可以直接觀察某些內腫瘤的外觀形態(tài),還可在其指引下準確地取材,進一步提高了早期診斷的陽性率。
